近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明确提出要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提高市民文明素质。
市民文明素质不是一个空洞概念,它涵盖道德观念、公共意识、行为习惯等多个方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需要从教育引导、制度约束、实践参与等方面协同发力。
提升市民文明素质,需通过教育引导,让文明理念从口头落实为行动。山东淄博在中小学校园开展“文明观察员”活动,孩子们佩戴特制徽章,在课间观察同学们的言行举止,记录随手捡起废纸、礼貌打招呼等文明瞬间,通过沉浸式的体验,感受文明就在举手投足间。此外,制作“文明微短剧”,用短剧形式演绎“过马路看手机被撞”、“餐厅大声喧哗遭白眼”等场景,通过创新表达,让文明规范以更亲和的姿态融入市民日常生活。
提升市民文明素质,需要制度约束,唯有明确行为准则并严格执行,才能让文明从“少数人坚持”变为“多数人遵循”。广东深圳严管“高空抛物”,通过安装智能监控设备、建立“黑名单”制度、对违规者施以信用惩戒等措施,大大降低了不文明行为的发生率。山东淄博针对“电动车闯红灯”“机动车不礼让行人”等问题,不仅加大现场执法力度,还通过自动抓拍系统,将违规行为与车辆年检、个人信用挂钩。
提升市民文明素质,需要让市民从旁观到参与,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践行。浙江杭州“最美斑马线”背后就有一个文明的故事。最初,志愿者在路口举牌劝导礼让行人,却常遇司机无视。后来,志愿服务组织者邀请司机轮流担任“一日志愿者”,亲身体验行人过马路的风险。通过角色互换的实践,让“礼让” 从被迫遵守变为主动选择,如今杭州斑马线前的停车礼让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文明城市的建设,从来不是一场突击战,而是一场持久战。当“人人讲文明” 从愿景变为常态,城市才能真正成为崇德向善的精神家园。(朝阳门工作室 伊茂林 石学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