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重庆市南岸区迎龙镇清油洞村被评为“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与此同时,清油洞村正全力打造南岸区首个“三益村庄”(益人、益己、益家园),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党建统领 网格里的民心温度
乡村治理有温度,文明才有根。清油洞村党支部实施自治、德治、法治、智治“四治融合”,织密“一村一网格”治理网。一支由村党支部书记杨凯鑫率队的“红岩党员突击队”常年活跃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队员身影融入走访联系、政策宣传、为民解忧一线。村委会收集到村民的150多件急难愁盼事,悉数纳入“三事分流”机制,让件件有回应、桩桩得落实。“党员联四邻、四邻成一片、一片带全面”的生动图景,在清油洞村成为日常。
“田园党建”是清油洞村探索的创新治理模式,通过深入实施党课在田园、问需在田园、解困在田园、授技在田园、增收在田园,将党课、技能培训、问题解决直送果园、田坎,让党旗在乡村振兴路上高高飘扬。如今,60名枇杷技术员、20户生态养殖户、10名返乡致富带头人“破土而出”,传播有用技术,让村民受益,形成共治共建共享的农村基层治理格局。
田园蝶变 从坑洼土路到宜居故里
几年前,清油洞村槽房院坝的陈应芳婆婆最怕下雨。“那时路又滑、水又深,儿女常劝我搬走。”如今,乡村环境已大变样:坑洼乡村路变身水泥路,昔日杂草滋生之地如今休闲花园、健身设施一应俱全,白墙彩绘点缀绿树,崭新的议事亭拔地而起,“幸福槽房”石碑在阳光下闪着光。作为全村首个人居环境整治院坝,260万元的投入实现了630亩综合整治,换来了村民的笑语。“儿女再喊我走,我也不舍得离开了!”陈应芳如是说。
清油洞村投入资金超2250万元,让村庄“筋骨”更强劲。6200米自来水管网完成改造,村民吃上放心水;200余盏路灯拔地而起,照亮归途;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人工湿地2处,绿水青山更靓;3000余米主干道升级、8200余米入户道路延展,农村入户道路通达率、生产便道网状覆盖率双双实现……昔日“出门难”“就医难”的困境,早已被“一站式”养老服务中心、村卫生所、文体场所环绕的新图景取代,“环境不比城里差”成为自豪的村歌。
产业“四个一”唱响家门口的“致富经”
“开心清油洞,来把健康送。”围绕这一主题,清油洞村走农旅融合之路,大力发展“四个一”新型农业,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促进村民增收。
“一包菜”打通致富路。“清油土货”品牌在电商平台上开辟村民致富路,高于市价收购农家土货,村集体统购统销让利农户,凝聚起富民初心。
“一棵树”结出黄金果。清油洞村237户人家共同种育800余亩枇杷林。在位于桐子岩的18.72亩枇杷示范园中,村民技术培训、生态养殖套种模式层层升级。清油洞村还引入了区供销社“城市阳台果园”项目,一盆盆五彩的果盆嵌入示范园,未来将形成一盆一株的育果模式,植株的轻量化、可移动特色让清油洞村形成个性化的经济作物种植相关产业。
“一片湖”荡起文旅波。打造寓教于乐的水乡乐园,乡村旅游新引擎蓄势待发,区域内农旅融合发展态势进一步延续。
“一口锅”烹煮东站机遇。清油洞村距即将通车的重庆东站枢纽新城仅3公里,未来日均10万人次的客流将为村庄带来巨大发展机遇。目前,睿琳农家乐、山水源等特色餐饮品牌已率先布局,“清油美食”正逐渐成为当地的一张靓丽名片。
依托“四个一”新型农业,清油洞村乡村旅游年经济效益达到1000万元以上,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1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5万元。
益老益少 为幸福生活加码
清油洞村益老活动中心
清油洞村60岁及以上户籍长者有200余人,占常住人口的44%。面对较高的老龄化率,清油洞村写下的答卷温暖而智慧。
清油洞村将旧村办公室转型为益老活动中心,阅读棋牌助长者消闲结邻;示范园管理房变身“益业”技能课堂,竹编、泥塑、电商课程让村民学有所长;槽坊爱心屋化身青少年文体天地,乒乓球、阅读、跳绳点燃村童朝气。
家庭医生冯强常到76岁的谭庆华婆婆家中“报到”:“少吃盐、按时吃药,需要什么药我送上门!”村医联动机制让慢病随访、送药、健康科普覆盖全村80余位老人。敬老餐席上白发相聚,舌尖温暖化作心底甜意。
村民们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阅读。
村歌坊歌声声飘扬,“中秋打糍粑”“端午包粽子”活动接续上演,在清油洞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听政策、看法治、看节目、做志愿”的多元滋养,让文明乡风如春雨沁入村民心田。“十抵制十提倡”润物无声,“最美家庭”“星级文明户”树起身边榜样。
如今的清油洞,道路宽了、风景美了、产业活了、笑脸多了。它用实践诠释了“三益村庄”的真谛:益人者心常暖,益己者路自宽,益家园者业长兴。未来的清油洞村,“三益”服务功能将拓展更多适老服务、技能课堂与亲子空间,进一步描绘让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供稿:重庆市委文明办 重庆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