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用35年,把弃婴养成“月亮姑娘”-中国文明网

她用35年,把弃婴养成“月亮姑娘”

发表时间:2025-10-23 来源:中国文明网
字体:
打印:

  在10月15日举行的2025年第三次“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新和县塔什艾日克镇光明村村民芒孜兰姆·阿皮孜的名字被郑重念出,获评孝老爱亲类“中国好人”。在家里观看直播的芒孜兰姆和女儿开心地相视而笑、紧紧相拥。

  这一抱,藏着跨越35年的深情。这位年逾六旬的母亲,用半生时光将被遗弃的残疾女婴培育成沐浴在爱中的“月亮姑娘”,以超越血缘的母爱诠释爱心与善意。

  芒孜兰姆·阿皮孜一家合影。段怡婷 摄

  时间回拨到1990年。一天,有人在公厕垃圾筐发现一名患先天性小儿麻痹症的女婴,四肢僵直、气息奄奄。因无力照料,孩子第二天被送到当地孤儿院。芒孜兰姆听闻后,心揪成一团,怀着忐忑急切的心情走进了孤儿院。

  “孩子那么小,眼睛都睁不开,但睫毛在微微颤动,像是在求救。”回忆起初见时的模样,芒孜兰姆眼眶湿润。也就是那细微的颤动,让她下定决心收养这个孩子。丈夫米吉提·阿不都不仅没有丝毫责备,反而全力支持,他们为孩子取名“阿依加玛丽”,在维吾尔语中意为“像月亮一样美丽”。这简单的名字里,满是夫妻俩的美好期许。

  芒孜兰姆·阿皮孜(左)给女儿阿依加玛丽(右)喂粥。段怡婷 摄

  现实的考验接踵而至。治疗费和营养费,像两块巨石压在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为了给孩子买奶粉,芒孜兰姆首先戒掉了心爱的茯茶,米吉提每天天不亮就下地劳作,把每一分钱都攒给孩子。照料阿依加玛丽的日子,像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她无法自主进食,芒孜兰姆用汤匙把温热的面糊一点点送进她嘴里,一顿饭常常要花一个小时;孩子不能自主翻身,芒孜兰姆特意定好闹钟,每隔两小时起身帮她翻身、按摩,生怕长时间压迫生出褥疮;寒冬里,孩子小脚冰凉,她总把那双小脚丫揣在自己怀里,用体温焐热。

  就在一家人齐心协力扛过一个又一个难关时,1996年的冬天,米吉提被确诊胃癌晚期。病床上,这个硬朗的汉子忘了自己的病痛,心里惦记的都是女儿:“孩子的手术费还差多少?咱家的羊还能卖几只?”临终前,他攥着芒孜兰姆的手嘱咐:“再苦再难,都别放弃我们的女儿……”

  “怎么会放弃,她早已经是我的心头肉啊。”芒孜兰姆把丈夫的话刻进心里。这些年的朝夕相伴,她早已将阿依加玛丽视如己出,甚至比照顾自己的亲生孩子更加用心。每一次担忧都化作守护的力量,每一次害怕都变成向前的勇气,她用柔弱的肩膀,独自扛起家庭重担,努力为孩子撑起一片晴空。

  为了凑齐手术费,芒孜兰姆卖掉家里仅有的6只羊,东拼西凑了3000元,带阿依加玛丽到乌鲁木齐治病。医院的走廊里,她铺了几张报纸当床;白天守在手术室门口,晚上用温水为女儿擦拭身体。3次手术,无数个不眠之夜,阿依加玛丽的脖子能转动、手指有了抓握力。当女儿第一次含糊喊出“妈妈”时,芒孜兰姆泪如雨下。

  芒孜兰姆·阿皮孜(左)和女儿阿依加玛丽(右)合影。段怡婷 摄

  光阴流转,如今芒孜兰姆双鬓染霜,照顾生活无法自理的女儿却从未间断:清晨第一件事是抹药、按摩,喂营养粥,天气好时用轮椅推她出去晒太阳,睡前擦洗身子、检查被褥……35年里,她没睡过安稳觉,没买过新衣服,却把阿依加玛丽打扮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在她的照料下,阿依加玛丽从完全无法动弹,到能在搀扶下缓慢行走;从只会呜咽,到能清晰表达爱意。她常说:“妈妈很辛苦,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谈及入选“中国好人榜”,芒孜兰姆笑得有些腼腆:“其实只是做了每个母亲都会做的事,亲戚朋友打来电话祝贺,心里很温暖。”她说,两个儿子从小就疼爱妹妹,现在家里有11亩地,还开着小商店,以后一家人会继续相互扶持,用爱照亮阿依加玛丽今后的人生路。(记者 张艳芳)

【责任编辑:高晟寒】